2011-11-10

反對填海拓地 破壞珍貴海岸生態
政府應限制非本地人買樓

應首先正視「私樓變豪宅」及 「內地人買晒香港樓」
政府應立即限制非本地人買樓
港鐵大圍站及日出康城站   應重新入則減發水  大單位變細單位

發展局與土木工程署正研究增加土地供應,今天於奧海城二期地下北翼中庭舉行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啟動禮暨展覽,就增加土地供應展開諮詢。可是,環保觸覺堅決反對填海拓地,並到場向林鄭局長表達意見,希望先處理香港住宅供應的深層次問題,才研究是否以非填海的方法拓地。
環保觸覺統計了最近開售的三個大型樓盤,包括領凱(長實於日出康城的項目,已近售罄)、盛世(長實於大圍車廠項目,即將開售)及天晉(新鴻基於將軍澳站的項目),平均單位面積為753至838呎。若平均單位面積減至500呎,單位數目可即時增加50%至 67%,三個樓盤可增加共2215個單位。這個統計可指出,發展商投得地皮,只會興建大單位,將屋苑豪宅化來迎合內地富豪買家。若能將大單位變小單位,可大幅增加住宅供應。

本會成員到場向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遞信表達訴求

整體來說,本地的私樓市場出現以下問題:

第一,現時新落成住宅樓宇大都是近千呎大單位的豪宅,甚至是「偽豪宅」,動干伐呎價過萬,絕非普通香港市民所能負擔。翻開新樓盤廣告,多數標榜奢華,極盡豪氣。這些單位,並非真正有效的供應,香港的置業人士需要的是可負擔、實而不華及約500-600呎的單位。

第二,新樓盤大比例是內地買家及投資者,而政府未有大力阻止此情況,得益是發展商,而香港人(特別是80後)卻成為輸家。政府應盡快限制非港人買樓,以「香港人買得到香港樓」為土地供應首要考慮。香港土地資源有限,但全中國的富豪越來越多,實在沒有可能用來應付他們的房地產投資需求。

第三,政府在未有妥善處理上述兩個問題,卻積極考慮以不同方式增加土地供應,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土地供應及私樓興建是息息相關,但政府一直無力壓抑私人市場樓價及發展商以內地富豪購買力作為訂價標準,增加土地供應只會使地產商得到更豐厚之利潤,但市民卻未能得到可負擔的居所。

早前美國物業顧問行 Demographia發表的報告,統計美國、加拿大、英國、愛爾蘭、澳洲、新西蘭各國城市及香港等共 325個城市的置業負擔比率。極度難負擔的城市共有 74個,香港樓價中位數為 258萬元,相等於家庭每年入息中位數 22.54萬元的 11.4倍,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本會認為,在拓展土地之前,必須先解決現時私樓市場的核心問題。否則,再多的地,只會淪為內地富豪的投資產品,不會成為香港市民安居之所。

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政府今次研究的拓地方法未能解決香港房屋需求的「近火」,本會一直希望港鐵的兩個大型項目大圍站及日出康城站重新入則,根據新發水指引大幅減少發水比例。此舉不但可減輕對附近環境造成的屏風效應,更可立即將大單位變細單位,供應香港市民的住屋需要。

林鄭月娥局長於今天活動中指出:「本港過去將大量填料運往內地台山,每名納稅人平均要支付每公噸70多元,亦造成環境污染。」

本會認為,以填料數量過多難以處理來合理化填海,實在荒謬。環保觸覺項目經理何嘉寶指出:「填料是從建築、挖掘、基建、拆卸及道路工程中產生,數量龐大是因為香港不必要的工程太多,經常修橋築路,盲目發展基建所致。」她進一步指出,從源頭減少填料,向工程承辦商及發展商提高處理費,提供誘因重用及回收填料,是較有效的做法。

本會重申,香港的很多珍貴的海岸已被破壞,而天然的海岸所剩無幾,本會堅決反對以填海方式開拓土地。

 

最近/即將推出的私樓例子:

樓盤名稱

單位
數目

總樓面面積
(發水前)

單位平均樓面面積 (發水前)

更佳的單位數目

(若是限呎平均500呎)

單位增加

(百份比)

增加單位
數量

領凱

1168

880000平方呎

753平方呎

1760

50.70%

592

盛世

1536

1232133平方呎

802平方呎

2464

60.40%

928

天晉

1028

861593平方呎

838平方呎

1723

67.60%

69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