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2

大白象工程趕絕白海豚

早於十七世紀,已有中華白海豚(學名為印度太平洋駝背豚)在香港水域出沒的紀錄。這種香港的原居民具有獨特的粉紅色身軀,讓人一眼便能夠辨認出來。小時候看到白海豚的相片,不禁驚歎大自然原來擁有那麼粉豔的動物。牠們是恆溫的哺乳類動物,有說其粉紅膚色因近皮膚表面的血管澎漲,看起來白裡透紅,智商更接近七歲兒童,實是可愛。

當然,相片遠不及親眼所見震撼。近日,筆者有幸跟隨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前往北大嶼山水域,尋找白海豚的蹤影。天公造美,當天我親眼目睹幾條好奇的中華白海豚,在船邊漫游和躍身擊浪,毫不保留地將牠們的光采呈現眼前,加上陽光的照射,令人紛紛嘖嘖稱奇。那種色彩,與風摩一時的「玫瑰金」,有過之而無不及,極為吸引。

然而,絢麗的粉紅卻同時與附近受污染的海水形成強烈對比,難免讓人慨歎起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對中華白海豚的研究已有十數年,同行的研究員能夠辨認出每一條海豚的身份,以及道出每一條獨有的習性和歷史。牠們的歷史能不能夠延續,全在香港人的手中。遺憾的是,現時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雖然已經採取較環保的不浚挖式填海(non-dredging reclamation),但仍然在地盤周遭的水域造成「黃泥水」區域,其邊界清晰可見。結果自工程開展以來,大嶼山所觀察到的中華白海豚數目由十年前超過150條,銳減至現時不足60條。

這段悲慘的歷史仍然持續。興建中的港珠澳大橋預料在2017年底才能竣工,即將上馬的機場第三條跑道更在下月開展填海工程,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相信比港珠澳大橋更具破壞性,造成更嚴重的水污染。縮窄的航道亦增加白海豚與船隻碰撞的風險,導致內出血和骨折。將採用的不浚挖式填海仍須浚挖及傾倒淤泥,過程中會釋放沉積在海床數十年的重金屬及有機化合物,並在食物鏈累積,令海豚中毒,尤其增加年幼海豚的患病和死亡率。

海豚作為群體動物,尤其依賴回聲定位來溝通、捕獵。長期處於填海機器造成的高噪音環境,海豚可能變得遲滯和迷失,喪失方向感及覓食能力。三跑牽涉650公頃填海造地,為本港史上最大的填海工程,對海洋生態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環評所建議的緩解措施,包括設立西南及索罟群島海岸公園,只會在2022年工程完工後進行,遠水不能救近火,7年間海豚的棲息地將出現淨損失,「海豚會自行返回大嶼山水域」的講法成疑。 中華白海豚將首當其衝成為大白象工程的第一受害者。然而,人類亦不能置身事外,從生態環境至人類健康,三跑絕對是禍害深遠。

更甚的是,從成本效益的角度出發,造價達1415億的三跑工程並非物有所值。受內地空域管制所限,飛機起飛後須爬升至15,700呎,才能進入內地空域。政府表示三跑可令升降量由68架次提升至102架次,這是基於一個重要假設——與深圳機場「共享」空域,可以是兩地實時協調航班,甚至統一兩地空中管制中心,然而政府仍未公開有關協議詳情。現時香港國際機場雙跑道系統的升降量遠不及當初規劃的86架次,正正是基於同樣的情況。一日空域問題未解決,三跑都不能夠發揮最大效用,額外的34架次只會是空話。

香港的水域、海洋生態、空域並不是無限,三跑對經濟、社會、環境均是不可持續的。因為三跑,我們奉上生態、健康及鉅額金錢;因為三跑,中華白海豚被迫犧牲、市民無奈接受大規模填海、水質、空氣和噪音污染,更可能失去空域控制權。我們必須繼續發聲,清楚地向三跑說「不」,別等所有東西都失去、被強加在我們身上,一切都已經太遲去挽救時才後悔。我們絕對有能力和義務為下一代保護香港獨一無二的環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