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7

蒲台島生態歷史之旅

蒲台島,位於香港最南的地方,島上的生態和漁村,令蒲台島成為一個結合自然和歷史的郊遊好去處,透過參加環保觸覺的蒲台島生態歷史之旅,提供了一個珍貴的機會,從繁華的鬧市中走訪郊外,欣賞蒲台島的天然和人文資源。

由香港仔碼頭出發往蒲台島的街渡

要前往蒲台島,先要從香港仔或赤柱乘船,到達蒲台島碼頭後,便徒步走過數間士多和一間海鮮飯店,售賣各式各樣的特產,其中要數的絕對是蒲台海苔,生態遊除了用心欣賞外,亦可以以行動支持當地極具特色和富有人情味的小店。此舉不但可以一嘗漁村特產,而且促進當地經濟,達到生態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同時,參加者可以透過和居民接觸和溝通,初步了解到當地居民的生活。鑑於地方偏遠,蒲台島至今仍未有穩定的電力供應,目前只靠著柴油發電機發電,且供電時間只限於晚上六時至早上六時,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到訪當天是炎炎夏日,居民便只能拿著充電式風扇消暑,原來香港仍然有這樣原始的地方。

碼頭沿岸的一帶民居和飯店

離開民居,便開始走到歷史之地,走上一段石級,便到達蒲台學校,就如走過一段時光隧道,回到舊時村民的讀書環境。雖然現在經已荒廢,但從窗外能夠目睹教室的結構和空間環境,感受舊時的學習氛圍--單幢式的建築,只此一個課堂,和現時龐大的學校設施有着天淵之別。再走上一點,便到訪一幢被廢棄的巫氏古屋,再次能夠從大宅內外的建築特色和結構,猜測出當時的居住和生活環境。巫氏古屋興建在山腰之間,宏偉的護牆和豪華的台階設計,可以想像該戶人家當時顯赫的地位。這些僅餘的歷史遺址,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平台,讓後代可以得悉舊時的生活文化,比起在書本所記載的文字,更有意義。

蒲苔學校

經過一段艱辛的旅程,可以在中途的士多稍作休息,補充體力,繼而出發前往蒲台島摩崖石刻。石刻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跡,足見其歷史的價值,雖然或未能看清和看懂石刻上的圖案和文字,卻已感受到古人未有書本和電子儀器等工具如何艱辛記錄,意會他們以圖案表達對自然的崇敬。

蒲台石刻

從山徑一直走,走到一條人工步道,向着香港最南端的地方進發。沿途可以欣賞到各種花崗岩受到不同程度風化和侵蝕的情況,如塊狀風化和蜂窩狀風化,繼而衍生出千奇百趣的怪石:經歷塊狀風化後形成的佛手岩、猶如烏龜在攀爬的靈龜上山、極像和尚的僧人石等等,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拍照熱點。由於每塊石都非常獨特,因此均值得參加者親身了解香港的地理環境如何影響岩石形成的過程,經過一段山路,便可以到達126燈塔,此處可以飽覽南中國海優美的景色,難怪看見不少遊客選擇在此扎營。雖然整個路程難度不低,但能夠沿途看到自然界不同的鬼斧神工,都是十分值得的。

僧人石

一直沿著山徑走向香港最南的地方

生態遊除了為欣賞自然,更可以學習人類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土地規劃便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議題。蒲台島較受爭議土地用途的改變,是近年私人發展商不斷打算在蒲台島興建骨灰龕場,發展商以增加骨灰龕供應為名,卻引來島上數十位居民的分歧。不少人認為發展商不顧島上的自然生態,蒲台島蘊存著不少珍貴的生態,任何工程均有機會破壞生境的平衡,所以理應保持其完整的生境,不論骨灰龕場,豪宅抑或旅館,也不應因城市發展而破壞生態。然而,卻有人認為要改善現今缺乏穩定水電供應的情況,蒲台島必需要發展。但到底居民的基本所需,是否因發展而滿足暫時仍然充滿未知之數,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親身到訪蒲台島後,更對居民的需要和生態的重要性有所反思,發展的類型和程度均需要詳細考慮。

蒲台島成為郊野公園會否帶來正面改變?雖然郊野公園用地將限制當地的經濟發展,卻能夠保證為居民帶來更高的生活質素,更可保護他們的家園,難怪此建議得到不少居民的支持。居民的訴求是基本生活所需,多於大規模經濟發展。其實蒲台島的爭議只是冰山一角,因此香港還有其他更多的規劃問題值得大眾關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