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面積挖海砂及卸海泥 海床被蹂躪「海底周圍都是坑」
香港海洋已被破壞不堪
政府大面積挖海砂及卸海泥 海床被蹂躪 「海底周圍都是坑」
紅潮越來越多 多發生在香港西面水域
漁民:魚穫少了很多 品種越來越少 憂飯碗不保
政府提出以填海作為其中一個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現正進行諮詢,本會環保觸覺十分關注填海將進一步破壞海洋生態,而現時本港水域的海床已被挖海砂及卸置海泥破壞得體無完膚。漁民亦指出,本港水域的魚穫正大幅減少。
過去20多年,政府以刊憲形式,在沒有充份諮詢地,將本港9個水域列為合法挖海砂及海泥卸置區,供政府及私人建築工程之用,而這些水域的總面積達1萬2千公頃,相等如1萬2千個足球場之面積。這些水域包括外后海灣、大嶼山以北、青衣以南、東龍洲東等等,大部份集中於本港西面水域。
環保觸覺主席譚凱邦指出:「現時政府是犧牲了香港西面的海洋,來保護東面的西貢,但位於香港西面的大嶼山北岸卻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實在是相當諷刺。」中華白海豚數量逐漸減少,有可能是由於大嶼山北部有多個運作中的污泥卸置坑有關。本會強烈反對第三條跑道,是因為不希望白海豚的生境進一步惡化。
譚凱邦續指:「過往政府是逐一公佈這些卸置區,但原來將之統整起來,面積之大及範圍之廣,簡直令人驚訝﹗」香港水域的天然海床已被破壞不堪,「海底就圍都是坑」。由於海床是魚苗孕育的重要生境,這可解釋魚穫越來越少的部份原因。
根據土木工程拓展處的資料,在有紀錄以來直至2011年12月,本港水域的已挖砂量達292(百萬立方米) (即2億9千2百萬立方米),相等於10萬8千個標準泳池之體積,數量之大實在是相當驚人。
海砂(marine sand)是一種重要的海洋資源,是填海的重要用料。由1990年至2003年年底,香港建築工程已在香港水域挖取了約2億7千萬立方米海砂以作填海之用。由於填海需要挖海砂,所以填海對海洋是具雙重破壞的威力。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海洋生態專家何建宗教授表示,香港沿海近20年來經常發生紅潮,造成漁業等巨大經濟損失,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損害。最嚴重的是1998年在整個珠江口,從深圳灣、全香港海域以至大鵬灣發生的米氏凱倫藻赤潮及1999年在珠江西岸發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2007和2009年發生在珠海和珠江口、2011年同時發生在廣東珠海及香港西岸包括大澳、長洲、屯門等海域的雙胞旋溝藻赤潮亦引起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何教授續指,香海海床沉積大量淤泥,又黑又臭,多個監測和學術研究報告證實,內含大量重金屬和恆久性有機化學污染物(POP),如PCB、PAH等,若未能有妥善的清除、處理或傾棄方法便進行填海,海洋生態將進一步惡化。
多位本地漁民指出,很多港人喜愛進食的本地魚,數量及品種大不如前,擔心日後難以做漁民及丟去飯碗。政府提出於本年12月立法限制拖網捕魚,這會嚴重影響生計,政府指這可保護海洋生態,但卻考慮填海造地,是自相矛盾。
本會重申,反對以填海方式來增加土地供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