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島效應越來越嚴重 不應起樓應付投資及炒賣 新地皮單位限呎數才有效
混凝土在日間吸收熱能,晚間釋放熱能,所以九龍及港島北部的晚間溫度較新界為高,這就是「熱島效應」。近年,由於全球暖化及越來越多的屏風樓,晚間的「熱夜」日數增多(註:「熱夜」指晚間的溫度高於28度),使更多人需要開啓冷氣,冷氣機向室外排出熱氣,使溫度更高。所以,環保觸覺的立場是,不應興建屏風樓及發水樓,以及不應興建應付投資及炒賣的樓,以免市區內的混凝土繼續增多。
財爺在星期五推出一系列壓抑樓價措施,成效仍未知。但本會調查24個近年落成及興建中的港鐵上蓋項目發現,大單位(三房)的比例在近年顯著增加,部份屋苑(例子:領都、名城)更100%全為大單位。24個調查屋苑的單位平均面積為855平方呎(未發水),若以發水兩成計算,平均單位面積達1026呎。
在車公廟站項目,港鐵及合作發展商,於去年向城規會申請將項目的每戶呎數增加,由平均779呎增至985呎,單位數目卻因此減少259個。
港鐵項目的合作發展商,多將屋苑包裝為豪宅出售,並以三房大單位為主,完全沒有照顧本地用家。地產商專攻內地市場,以迎合內地熱錢及投資移民(投資$650萬得香港身份證),是本地樓市的一大問題。而港鐵容許發展商興建大單位為主的屋苑,亦責無旁貸。政府是港鐵的大股東,但卻沒有察覺此問題,實應及早對症下藥,逼使港鐵提供更多細單位。
在政府賣地方面,同樣出現類似問題。由於賣地章程沒有規定單位呎數及最少提供單位數目,發展商投得土地後亦傾向興建更多大單位。按此推論,星期二拍賣的紅磡灣海旁地皮及亞皆老街地皮,預計將興建大單位為主。由於實際可提供單位數目減少,政府原希望增加供應,但效果將大打折扣。
港鐵及發展商刻意提供三房大單位,香港人失去了上車置業的機會,社會仇富問題日益加劇。加上政府仍未迅速處理發水樓問題,不但建築物體積大而影響通風,亦引致部份原本兩房單位發水變成實用率低的三房單位。本會認為,政府不應未處理發水樓問題前加推地皮。
紅磡灣海旁的地皮,雖然賣地章程列明有一道通風廊,但預計仍會出現發水樓及佔大比例的三房單位。九龍區的熱島效應已相當嚴重,社會再不可能承受不必要的混凝土,而起出來的樓是給人投資及炫耀。這批樓宇的設計及供應已經與港人無關,可謂有害無利。
本會建議,港鐵項目及政府賣地的地皮,應規定發展商設最少7成的500呎以下單位,除可提供更多單位外,更可讓本地用家較易置業。同時,本會認為,政府不應在未處理發水樓問題前加推地皮,以免更多體積巨大,實用率低的樓宇出現。
同時,本會亦強烈呼籲成功投地的發展商,發揮企業良心,做到真正取之有道,發水不要太盡及不要興建太多大單位。
如有查詢,可致電 9057 4779 譚凱邦先生。
圖片:http://press.greensense.org.hk
車公廟站項目 招標文件及更改後方案對照表
留言